首页/ 新闻中心 / 工作动态 / 正文

着眼搬迁群众幸福感 建设美好宜居新家园

来源:渭南市民政局 发布时间:2020-11-27 18:01

为破解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社区群众归属感低、搬迁群众“两头跑”、管理服务跟不上、文化情感和乡风习俗融合慢等难题,渭南市民政局着眼建设美好宜居新家园,突出抓好搬迁安置点社区群众自治组织建设,建立基层网格快速反应队伍,改善提升基础服务阵地设施,组织开展丰富多彩活动,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建设“家园”,抓实易地搬迁安置社区群众自治组织建设。紧紧围绕易地搬迁群众“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目标,印发了《渭南市民政局关于规范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社区(小区)自治的通知》,严格落实强协同、抓联动、求规范、重培训、促提升、育新风、严机制七项措施,强化“1+7”部门联动机制作用发挥,全面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社区自治组织建设。全市建有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社区51个,其中新建搬迁社区8个,成立融合型搬迁社区18个、挂靠型搬迁社区25个;成立搬迁群众自治组织51个,村(居)民小组25个,搬迁群众委员会43个,推选搬迁群众代表1500余名,推选户代表1.4万余名,搬迁群众参与社区自治权利得到保障。

强化“治理”,抓好易地搬迁安置社区服务群众快速反应队伍建设。按照市委“留心护根”“强队伍、强管理、强服务”主题党建活动部署,聚焦疫情防控暴露出的问题短板,统筹安置点社区人口分布、规模数量、楼院状况、群众生产生活习惯、产业行业特点情况,科学划分安置点社区网格,明确 “1+N”网格员配设条件及标准,压实网格员政策宣传、民意收集、社区巡查、矛盾调解、特殊群体关爱、重点人员管控、开展各类创建等八项岗位职责。全市设置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社区(村)一级网格51个,村(居)民小组(小区)二级网格173个,专兼职网格员1042个,安置点社区公共服务和群众诉求处置实现了落格、落人、落责,安置点社区服务群众快速响应队伍反应更加灵敏。

完善“功能”,抓紧易地搬迁安置社区基本公共服务承载力提升。为确保搬迁群众能够享有与迁入地群众同等水平的基本公共服务和生活服务,坚持把社区基础设施改造提升抓在手中,建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后续服务管理长效机制397个,支持22个易地扶贫安置点社区实施基础设施阵地改造提升,占安置点社区的 43.1%。整合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建设资源,推动搬迁安置点社区生态广场、文化广场、村史馆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安置点社区就业、教育等公共服务,推动电信、电力等公共事业商业网点覆盖安置社区,推行“最多跑一次”改革和“一站式”服务机制,简化政务服务办事流程,提升安置点社区公共服务承载力,最大限度优化搬迁群众生活。

凝聚“民心”,抓住易地搬迁群众文化情感和乡风习俗多元融合。聚焦搬迁群众故土难舍情节,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社区广泛开展建机制、搭平台、拉队伍、搞活动、促融入工作。全市安置点社区修订完善村(居)自治章程和村(居)民公约72个(条),建成村史馆、文化园、大戏台等19个,成立老年协会、书法(绘画)协会、家政服务队等助老服务类社区社会组织100余个(家),社区种(养)殖协会、志愿者服务队等公益服务类社区社会组织110个(家),广场舞、秧歌队、秦腔自乐班等文体娱乐类200多个(家),每年在各类传统节日和农闲季节组织开展5600余场(次),搬迁社区文化、情感、乡风、习惯“四融合”作用明显,搬迁群众生活满意度、幸福感显著提升。(市民政局 黄家兴)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