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BOB体育娱乐平台苹果板 / 社会事务 / 正文

寻找你回家的路,五年来我们从未放弃

——市救助管理站扎实推进大爱寻亲服务工作
来源:市救助管理站 发布时间:2019-09-10 09:54

在市救助管理站有这么一群人,有着相近的“救助编号”,因为各种因素与家人失散,在站滞留时间最长的接近十年之久。寻亲工作一直以来是渭南市救助管理站一项重要工作,不断加大寻亲工作力度,健全寻亲长效机制,提升寻亲服务能力,探索新思路、新方法,加快破解长期滞留人员的寻亲难题,使寻亲工作快速走向精细化、专业化、技术化道路,是渭南市救助管理站一班人多年来的不懈追求。

image.png

据其儿子孙根福介绍:“母亲仁渭花(化名:李某燕),家住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祖籍:湖北省十堰市竹溪县, 2014年5月与父亲一起去逛集市,不慎走失,这一走就再也没有回家。5年来,家人心急如焚,在全国各地四处寻找她的踪影从未停止,还向警方报了案,但毫无结果”。直到2014年7月17日,流浪到渭南火车站附近被民警巡逻发现,护送至渭南市救助管理站,由于她没有携带身份证等相关证件,在外漂泊流浪、风餐露宿,在精神疾病的折磨下,她早已模糊了家人的记忆,更无法说出自己真实的姓名和家庭住址。

image.png

精心照料五年多,寻亲从未停止过。入站后,工作人员发现,她患有精神疾病,立即送往定点医院进行治疗, 5年来先后4次安排她在渭南市精神卫生中心治疗,累计住院6个多月,病情稳定时,将其临时托养在临渭区东秀星托养中心,托养期间,工作人员精心照料,运用多种方式积极帮她寻亲,先后在全国寻亲网、渭南电视台、渭南日报、今日头条、微信公众平台等媒体发布寻亲公告10余条,同时,救助站集中为李某燕等72名托养人员采集了DNA,运用人脸识别技术进行比对,但还是没有结果。工作人员在闲暇之余就会和她沟通交流,希望能从她口中得到一些有用信息,经过几年努力,从口音中辨别出她是湖北人,但始终无法确定其详细地址。2017年4月依据《民政部公安部关于加强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身份查询和照料安置工作的意见》等相关文件精神,渭南市救助管理站率先在全省为长期滞留的48名托养人员办理户籍,由于查询不到他们真实姓名,救助站为他们每个人起了新的名字,李某燕正式取名为“仁渭花”,统一落户在渭南临渭区,和每一个渭南市民一样,享受到相应的医疗等社会保障,从此她在渭南有了新“家”。

image.png

功夫不负有心人,救助站里喜重逢。2019年9月2日,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民警在办案过程中,发现我站长期滞留人员“仁渭花”,体貌特征与2014年5月走失的“李某燕”极为相似,民警迅速与其儿子孙根福和渭南市救助管理站取得联系,经充分核实,确定“仁渭花”就是李某燕后,9月5日,孙根福在冀州区民警的陪伴下前来渭南市救助管理站实地寻亲,在工作人员的安排下孙根福在市精神卫生中心与母亲李某燕相见,见到失散多年的母亲,孙根福立即上前抱住母亲,泣不成声,“幸亏你们救助了我母亲,让我们一家人得以团聚,真是太感谢你们了!”孙根福一个劲地感谢在场工作人员对他母亲精心照顾;李某燕见到前来接她回家的儿子,抱住儿子号啕大哭,那一瞬间,泪流满面,并要以下跪表示感谢,在场的工作人员一把拉住了她。9月5日下午,孙根福接李某燕回家,临走时,孙根福再次鞠躬致谢:“感谢你们照顾我母亲这么多年,感谢救助站温馨、优质、便捷的服务。

健全寻亲长效机制,提高寻亲服务水平。“虽然为受助对象寻找家的过程很艰难,寻找亲人的路很漫长,但我们却从来都没有放弃过,不断创新工作新思路,开拓寻亲新模式,逐步形成卓有成效的“531”寻亲工作机制。“531”寻亲工作机制即“5条发布渠道”,借助全国救助寻亲网、渭南电视台、渭南日报、今日头条、微信公众平台刊登滞留人员信息,发布寻亲公告;“3项运用手段”,运用DNA、血型对比及人脸识别技术,进行专业化寻亲;“1个挖掘措施”,针对部分受助对象存在智力精神障碍、语言能力缺失等方面问题,无法有效查询和核实其身份信息的情况(俗称“无名氏”),市救助管理站成立寻亲工作领导小组,组织专人开展寻亲工作,有效运用“望闻问切、抠字眼、辨口音”等工作手段,深挖滞留人员信息,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也会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这就是我们民政人永远不忘的初心。自2015年民政部印发《关于加强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身份查询和照料安置工作的意见》以来,该站先后为43名长期滞留人员找到了家,目前在站长期滞留人员数量持续下降”,渭南市救助管理站党支部书记、站长吴超说。(市救助管理站 王西军)

Baidu
map